古语有云:“细微之处见风范,毫厘之优定乾坤”。由此可见,细节决定着一个人的成与败。
万事万物,皆以小见大。对于尚处在学习阶段的我们来说,在专业经验欠缺的情况下,更应该注重细节,养成良好的学习、生活习惯,以此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,努力成为更加专业的人。
一、小事不小,细节处见修养
小事不小,小中可见大。那些貌似不起眼的举动,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。好的人品,不仅体现在大事大非面前,更体现在学习、生活的细节上。认真的学习态度是细节;随手关灯、关门窗的习惯是细节;珍惜每一滴水、一度电、一张纸是细节。
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,都有看见过这些场景:公共场合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开怀大笑;饭桌宴席间手舞足蹈、唾沫飞溅;不负责任骑车带着孩子闯红灯;从高楼、车窗随手抛物、扔垃圾……
当我们制止或者纠正时,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反驳:这是我的自由。但正是这种只考虑自己自由的行为,往往给别人带来不便,甚至酿成灾难。
一个旅居国外的学者曾讲到在国外关于扶门的见闻: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,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:走在前面的人,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,会不会撞到头。所以无论男女,都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,而后面的人进去后,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“谢谢”,并接着扶,简单的一个扶门像一个爱心的接力。
新闻周刊中的一篇文章列举了很多个替人着想的暖人瞬间:在拥挤的地铁里把背上的双肩包取下来,拿在手里;倒垃圾时记得把碎玻璃专门包好了放在醒目处;主动帮我按住电梯开门键;在公共场所推门时,小心翼翼;在满座的餐厅里看见我们等位就默默加快进餐速度;当我正在全神贯注时轻手轻脚;当我走在雨中,对面来的人和我一样偏开了手中的伞……
我们身边的一些人,他们做的一些事,并非出自义务或道德的强制性要求,而是他们有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。
除此之外,从细节处,也可窥见家风修养。
一个人能否切身考虑到别人的处境和感受,往往体现在这些细微小事里。那些为他人着想的,知道别人的不易的人,一般都是懂得换位思考,真正有家风修养的人。
因为懂得考虑别人,懂得换位思考,所以人才对自己有要求,一切小事皆懂得自觉自律。
谈到自觉,自然也让人想起了去年地铁里的感人一幕:几个农民工上车后,怕身上的灰尘把座位弄脏,他们就一屁股坐到地上,不给别人添麻烦。
在无人关注、无人提醒时,仍然可以自觉保持自己的修养,坚守自我。这份在小事中无需别人提醒的自觉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层次。
小事易被忽略,但这些日常的行为习惯里的小事,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修养。
身为一名学生,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,让我们可以安心的学习和成长。那么维护学校的环境,保持学校以及教室的整洁干净,则是我们每位学生应尽的责任。随手关灯、关门,珍惜每一滴水、一度电、一张纸、杜绝浪费……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,更能彰显韬达人的人品。
二、学习中无小事
“学习中无小事”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认真、负责的精神。只有每个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将自己身为学生的本职工作做好,才能让这个班级变得更好。只有每个班级都变得更好,才能让“联华”这个学校成长的更优秀。只有每个联华人都当好自己的“螺丝钉”,“联华”这艘大船才能够在风浪中不断前行。
三、于平凡之处见高贵品质
好的人品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,平凡的小事最容易被忽略,却也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品质。认真、用心的品质体现在每一份用心的作业里;真诚待人的品质体现在每次真心师生间诚恳的对话里;懂得感恩的品质体现在每个随手的动作里。正是这些细微的小事才能成就一个完善的人格,这些良好的品质才能促使我们成为一名人品好,甚至高尚的人。
作家梁晓声用四句话来概括"文化"的内涵: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;为别人着想的善良;无需提醒的自觉;植根于内心的修养。
我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这四个方面的素质,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有修养的人。
一个人,不是你富裕,文化深,职位高,外表漂亮,你的修养就高。
真正拉开差距的,从来都不是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大事,而是生活中万千小事的点滴积累。因为一个能把小事做到极致的人,必然能见其素质和为人,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,最能彰显其人生的高度。
愿每位联华人都能注重那些细微小事,爱护学校及社会资源,认真严谨的对待学习,努力成为一名拥有完善人格的联华人。